南京打造红色工运文脉学习体验Citywalk,“行走的思政课”成了职工新晋的“知识打卡点”;扬州评话《曾玉良》创新演绎京汉铁路大罢工,工人的呐喊声仿佛穿越了百年;徐州“劳模直播间”,焊接大师用火花四溅的实操代替说教……在信息多元的现实语境下,如何让主流思想“入脑入心”?“中国工人大思政课·江苏篇”在省总工会正确指引下,通过一场深层次的思想传播“供给侧改革”,让思政课“圈粉”无数,实现破圈传播。
以机制创新打破资源壁垒,为大思政课更好地“上”起来安上“定盘星”。思政教育的“独角戏”早已难以适应新时代需求,构建跨部门、跨领域的协同联动机制,无疑是突破资源壁垒的良策。常州联合8个部门首创“龙城匠心”大思政课共同体,列出“师资、课程、职责”三张清单,将思政教育纳入产业工人职业发展全周期;苏州“双进”活动打造“百师百课”线上系统,借助政校企社联动覆盖职工72万人次……这些做法强化了顶层设计,激活了大思政课的“一池春水”。因不再局限于单一部门“单打独斗”,江苏工人大思政课便从“孤岛”变为“生态”,形成多方合力育人格局。这种共同体,正是从机制供给侧破解资源分散、单一的关键密码。
以场景创新打破时空壁垒,为大思政课更好地“活”起来装上“导航仪”。曾几何时,思政课是“填鸭”式课堂的刻板印象,是“照本宣科”的文件宣读。而今,江苏工人大思政课以破壁之势重构话语体系:南京把宣讲、《初心·王荷波》情景剧融入红色工运文脉学习体验线路,让历史场景重现,已吸引近百万职工打卡线路;扬州评话创新演绎工运史,“声”入人心;无锡微短剧《机床前的青春》,把工匠精神藏进00后技工成长故事里……场景化教育不是简单的场地变化,而是源于对“认知嵌入实践”教育规律的深刻洞察和把握。当职工在沉浸式线路体验和情景剧中照见自己,当快递小哥在说唱中听懂党的好政策,思政课便从抽象概念转为可感可及的思想共鸣。创设“红色工运+场景”,正是从形式供给侧破解思政传播时空难题的红色密码。
以内容创新打破群体壁垒,为大思政课更好地“火”起来注入“硬底气”。缘何曾经的思政课不能走进职工心里?不同职业群体的认知结构具有差异化,而同质化的思政课自然不能“走心”。只有贴近不同职工群体的认知特征和需求,进行“按需供给”的“内容革命”,思政课才能焕发强劲生命力。在江苏,盐城“盐场思政课”结合滩涂开发史讲奋斗,泰州“医药工匠课”紧扣大健康产业谈创新……这些“量身定制”的内容设计,精准对接了不同职工群体的认知特点。技术赋能下,常州“劳模工匠云接力”领读、泰州“AI还原劳模成长历程”等内容也成了备受职工群众青睐的“大爆款”。
扬子江畔,思想的星火正在燎原。江苏工人大思政课成功破圈的实践证明:当红色基因与创新场景相遇,当劳模精神与数字技术结合……这样的思政课必能C位出圈。江苏大思政课的“光芒”正点亮奋斗之光,汇聚成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。(吴頔)
炒股配资官网首页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